徐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

2024-10-26 00:00

为深入落实国家和省未来产业发展部署,以及《徐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打造产业创新引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助力徐州加快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对江苏、徐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打造“5+X”未来产业体系,实施技术攻关、中试孵化、强企育链、场景建设、人才集聚、金融赋能、创新治理、开放合作八大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全链条发展生态,打造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建成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和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或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孵化和培育一批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建设和开放一批前沿科技创新应用场景,积极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5个未来产业实现从小到大,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前沿新材料、虚拟现实、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实现从无到有。密切关注未来网络、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类人机器人等前沿科技,支持开展不确定性技术预研,及时推进细分关键领域成果在徐落地转化,不断丰富拓展未来产业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行动

1.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高校,布局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科学设立未来技术专业,打造未来产业“高原高峰”学科。加快深地空间流态物质运移综合实验设施预研,支撑深地空间领域前沿技术基础研究。推行未来技术基础研究新范式,支持在徐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积极引进顶尖科学家领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探索建设“应用基础研究特区”,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充分赋予改革探索空间,增强未来产业从“0到1”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领域,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编制技术攻关清单,建立“揭榜挂帅”“赛马”、定向委托等科技攻关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牵头申报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支持科技型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市县给予接续支持。探索实施市级前瞻技术研发项目,统筹开展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研发攻关。〔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建设,加强深地空间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强化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甘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江苏省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创新中心、江苏省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省、市级创新平台能级。鼓励龙头企业联合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国双一流高校等科研机构,共建集科学研究、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等一体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技术(产业)研究院,探索开展未来技术交付式研发,增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单点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建设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中试孵化加速行动

4.建立前沿技术中试验证平台。瞄准氢能与新型储能、第三代半导体、深地空间利用、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等领域,探索建设若干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中试中心,为前沿技术研究开发、验证提供试验条件。统筹建设未来技术和产品质量验证平台和工艺验证平台,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迭代机制。(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推动重大创新成果加速孵化。支持在徐高校院所和外地高校院所来徐设立未来产业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完善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孵化通道,推动创新成果供需对接和落地转化。探索成立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和运营等平台,开展未来产业成果对接转化和专利导航,提供未来技术工程化、标准化、产业化整体解决方案。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申报涉及未来技术领域的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引导企业开展对标达标质量提升活动,打造未来产业技术和产品创制高地。(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未来产业育链行动

6.培育未来产业重大项目。建立未来产业重大项目遴选机制,定期组织和遴选一批颠覆性技术项目,开辟未来发展新赛道。推动市级年度重大产业项目设立未来产业板块,统筹开展未来产业重大项目支持,加大资金、用地、用能、用数等要素支持力度。组织举办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面向全球集聚和招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未来产业重大项目。创新云上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等招商模式,突出专业招商、靶向招商、场景招商,加快招引一批未来产业重大项目。优化未来产业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加快产业项目落地和建设投产达效。〔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打造未来产业企业梯队。实施未来技术领军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和战略合作等方式,联合产业链配套企业,提升技术、专利、标准、品牌等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领军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加强未来产业布局,率先打造未来技术研发、孵化和验证平台。支持中小企业深耕所属细分领域,打造“独门绝技”“硬核本领”,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壮大未来产业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推动初创型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加大技术、人才、资本支持,培育一批未来科技创新领先企业。鼓励产业链企业通过技术集成、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等方式,开展上下游技术合作、实现大中小融通创新。(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充分依据地方经济、产业和科技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科学引导各县(市、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支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有条件地区,聚焦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等特色领域,瞄准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孵化、应用全链条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积极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支持邳州、沛县、新沂等地结合自身优势加快培育壮大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和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积极打造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支持先导区内技术创新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研发配套服务,提升计量、认证、检验检测、试验验证、工业设计等研发产业基础能力。〔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应用场景建设行动

9.建设未来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开启技术催生新需求、需求引导新技术双向通道,发挥场景创新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引爆作用,支持氢能、新型储能等领域企业有序建设未来技术验证场景,鼓励通用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前沿新材料等领域企业建设开放综合性和行业类融合应用场景,面向社会有序开放,以场景应用推动技术开发、产品定型、用户群体培育、市场需求挖掘、后市场服务。面向先进制造、智慧生活等领域,率先探索建设5.5G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工厂、灯塔工厂、未来社区等典型应用场景。〔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民政局、市政务办(大数据管理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强化未来产业场景应用服务。支持应用场景促进机构发展,鼓励企业常态化推进场景挖掘发布、供需对接、建设运营,推动多元化场景建设和开放。支持企业大力推广和应用数字技术,围绕培育和打造未来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大公共数据、行业数据向未来产业开放共享力度,强化数据流通和交易服务。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企业研发未来产业数字化应用关键技术,打造深地空间智算中心等未来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示范工程。鼓励企业积极应用节能降碳技术,围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等关键环节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及服务。〔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政务办(大数据管理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创新人才集聚行动

11.大力招引未来技术领军人才。以“彭城英才计划”为统领,加快引进一批掌握未来技术的创新人才(团队)。围绕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等关键领域,积极建设外国专家工作室、科研机构等平台,面向全球招引前沿技术科技专家牵头或参与未来技术攻关。鼓励和支持未来产业领域创新人才申报省级产业科创领军人才“登峰计划”、青年科技人才“U35培育”计划、省“333工程”和“双创计划”,对急需的顶尖科学家、领军人才或团队,“一事一议”给予支持。〔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大力培育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借助在徐高校建设未来产业特色学院和专业学科,完善学科设置、项目资助、人才培育关联机制,加快培育一批未来技术专业技术人才、青年人才。依托“彭聚英才·城就未来”招才引智活动,加快集聚一批通用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人才。深化产教融合试点,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共同建立人才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机构,加大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订单式、定制式等未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人才继续教育、知识更新与技术创新。加快引进法律、知识产权、产业投资人、技术经理人等专业技术人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着力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灵活设立双聘、兼职、全职等多元化岗位,推动人才在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合理流动,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机制,突出“高精尖缺”的靶向人才引进。面向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等人才缺口较大的产业领域,进一步加强人才经费保障和薪酬激励,按规提供人才落户、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养老等服务。全方位弘扬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形成识才、爱才、用才、聚才的人才生态环境,培育容忍失败、勇于试错、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尊崇创新尊重人才的文化土壤。〔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实施科技金融赋能行动

14.加大未来产业投资服务。探索组建未来产业投资平台,加大政府资金对未来产业重大项目投资。发挥政府资金撬动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全省未来产业天使基金组建,支持和引入社会资本设立未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新、投硬科技”。积极构建覆盖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并购重组等不同领域的未来产业投资基金体系,鼓励发展未来产业二手份额转让基金(S基金)。加快建立政府资金与政府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金融资本的联动机制,共同推动未来产业项目加速落地。(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加大科技信贷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以技术、专利、品牌等知识产权产品为重要指标、以“首贷”为重点的科技信贷,切实加大未来技术创新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先支持未来产业领域企业积极申报和运用“苏科贷”“人才贷”“苏质贷”“苏知贷”等金融产品,提升资金服务保障。鼓励金融机构结合未来产业发展特点、金融需求和风险特征,单列信贷计划、配置专项额度、完善利率定价机制,探索开展“企业创新积分贷”试点。(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徐州监管分局、人民银行徐州市分行、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拓宽未来产业融资渠道。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和江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支持科技型企业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资产股权化、证券化,运用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等债券产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采取“科技众筹、产业联盟”等新型组织模式,众筹企业发展或产业发展资金。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功能,加大对未来产业领域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加快出台促进科技信贷专项考核、创业投资风险补偿、科技保险等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政策措施,保障未来产业发展资金的多源性。(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徐州监管分局、人民银行徐州市分行、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实施产业创新治理行动

17.加强产业统计监测。结合国家和江苏省未来产业统计需求,探索制定未来产业产品统计目录,建立评估监测指标体系,适时开展统计监测,科学反映产业发展水平,编制未来产业年度发展报告。加强督查激励,对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优先给予表彰通报,并在全市复制推广经验做法。〔市科技局、市统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加强包容审慎监管。在确保安全可控前提下,探索构建鼓励创新、弹性包容的未来产业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制度。探索“观察期”“包容期”等新型监管举措,实施提示预警、行政指导等柔性监管,在符合条件的领域试点“沙盒监管”,加强对智能、生物等重点领域安全、伦理规范及社会治理实践研究。探索制定特殊领域行业规范,加大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9.营造宽容创新环境。建立完善未来技术创新免责机制,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探索性强、风险高的新兴产业投资、原创技术研究、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因不确定性、难预测因素未达到预期效果或造成损失,相关负责人已尽职尽责、决策和实施程序合规、个人未谋取非法利益的,给予责任减轻或豁免。深化科研领域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建立信任为前提、诚信为底线的科研管理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合理容错、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开展未来产业新兴技术产业化风险研判,妥善应对技术产业化带来的伦理、社会和经济风险。〔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政务办(大数据管理中心)、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实施开放合作交流行动

20.扩大产业对外交流合作。支持未来产业龙头企业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牵头建立未来产业技术和产业联盟,推动重大技术、创新人才对外开放和交流。鼓励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未来产业国际标准制定,开展国际标准化活动。支持第三代半导体、新型储能等领域企业开展海外矿产资源布局,加强重点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实现关键材料、关键资源保障安全可控。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创新合作,引导企业围绕未来产业领域建立海外研发机构、海外协同创新中心、海外离岸孵化器,实现未来技术全球化供给。〔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1.深度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借助长三角高水平大学、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战略科技力量集聚优势,推动未来产业领域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到徐州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加大融合性和原创性技术供给。深入对接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合肥、杭州等科教强市,积极建设未来产业“科创飞地”,共建全国性、区域性未来产业发展交流平台,前瞻集聚利用异地创新要素,探索关键领域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更多未来产业创新成果来徐转化,突出加强集成电路产业协作,争取更多第三代半导体相关项目集聚徐州,增强产业市场认可度和产业链融合深度。(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2.深化淮海经济区对接合作。探索和推动成立淮海经济区未来产业研究院,面向氢能、新型储能、通用人工智能、深地空间利用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服务,广泛开展合作招商、互推项目、配套服务,构建产业协同发展的跨区域未来产业链布局。深化淮海经济区未来产业领域头部企业、高校院所之间的创新合作,强化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字号”创新平台等战略科技力量联合培育,推进创新资源跨区域跨领域配置和“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共同培育和建设跨区域未来产业集群。(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23.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未来产业发展“一把手”负责制,强化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联动,市科技局负责统筹协调、推进落实,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等部门按职能做好细分产业培育、招商引资等相关工作,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各地要跟紧跟进研究、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凝聚推动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强大合力。建立健全产业发展、技术方向动态研究、前瞻谋划,重大项目滚动摸排、跟踪调整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成果转化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部署。建强产业发展战略咨询机构,加强产业发展方向研判和科学调整。〔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等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4.加大政策支持。统筹全市涉企和人才资金支持方向,加大对未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场景建设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未来产业领域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科技创新券、创新产品推广等政策扶持。实施未来产业政府采购计划,增强前沿领域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的采购力度。支持各县(区、市)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出台差异化未来产业支持政策。〔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税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5.营造发展氛围。深化未来技术科普教育,推动更多人群了解和应用未来技术,筑牢未来产业发展基础。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定期组织举办未来产业发展研讨、论坛等交流活动,推动未来技术人才汇聚徐州。创新未来产业宣传推广方式,强化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应用,加强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引导各方力量关注和参与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教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展开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